一、方向简介
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本学科方向从自主研制超临界CO2萃取装备开始了农产品有效成分提取技术的研究工作。近些年创造性地将声、光、电、磁、力等现代物理技术应用于食品生物制造和农产品加工,首次提出了“食品物理加工”的概念。2010年建设了“江苏食品物理加工重点实验室”,为目前我国唯一的专门开展食品物理加工基础理论与技术方法研究的省级重点实验室;2014年创办了年会制的“金山食品物理加工论坛”,至今共有国内外100余家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500多位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参加了论坛;2020年创办了“食品物理加工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吸引到10余位国外著名科学家加盟,形成了一支享有国际声誉和重要影响力的学术团队。
二、团队简介(团队负责人、成员)
方向负责人:
马海乐,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90余项,发表论文1028篇(其中被SCI收录484篇、EI收录117篇),2011年以来,在国际声学领域TOP期刊Ultrasonics Sonochemistry(中科院一区,2021年IF 7.491)发表论文72篇,已获授权发明专利103件,作为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及行业科学技术奖16项。
特色工作:(1)学科交叉创新,首次提出“食品物理加工学”、“食品色彩化学”和“食品工程仿生学”的概念,引领该方向师生通过学科交叉拓展创新思维;(2)食品装备创制,研制的燃气催化式红外发射器、随机步长扫频超声波发射器等食品装备的核心部件在我国实现了从零到一的突破,取代了进口;(3)健康食品研发,开发的功能蜂胶市场畅销20余年,以蜂胶功能因子超临界萃取技术打破了国际上长期采用乙醇提取的格局;(4)人才培养:负责的“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课程是我国同类课程唯一的一门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主编的《食品机械与设备》教材为“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指导的学生2次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团队成员:
本学科方向目前教师人数45人,其中教授12人,资格教授1人,副教授/副研究员21人,资格副教授2人,讲师/助理研究员9人。2015年团队获得“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称号、2020年获得“2018-2019年度新濠天地APP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称号。
方向二教师信息一览表
三、科研特色
本方向的科研工作集中在食品物理加工、食品功能特性与功能食品、食品装备与智能制造三个方面。本方向科研特色:
(1)积极推进现代物理技术和食品生产制造的交叉融合;
(2)努力探索健康食品的制造理论、产品开发与成果转化;
(3)不断创新食品装备与智能制造的设计理论与产品开发。

四、标志性成果
1.创建了蛋白智能化超声辅助酶膜耦合反应新技术。主持“十一五”和“十二五”关于蛋白多肽的国家863计划2项,在蛋白超声辅助酶解、酶膜耦合反应、原位实时监控装备与系统的研制上取得了一系列技术突破,2010年建立了第一条超声强化制备功能多肽生产线,开发的10余种蛋白/多肽产品在多家企业推广应用,技术输出加拿大。成果获得农业部神农中华农业科技成果一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等一/二等奖科学技术奖9项。
2.创建了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绿色高效新技术。打破醇提工艺的局限性,破解高粘度物料超临界萃取传质效果差的难题,2000年在我国第一个实现了超临界活性蜂胶的规模化生产,从零培养出超临界蜂胶产销量位居全国前两的企业、蜂胶行业第一家新三板上市公司,成果获得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优秀项目奖、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3.创建了蔬菜初加工高效节能低损关键技术与装备。主持“十三五”关于蔬菜初加工和催化式红外发射器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农机装备”和“国际合作”项目2项,建成了“农业部蔬菜脱水加工技术集成基地”。催化式红外是一种节能效果非常显著的热源,在蔬菜初加工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其核心技术长期掌握在欧美发达国家手中。经过艰苦努力,本课题组攻克了催化式红外发射元件的设计难题,实现了新一代催化式红外发射器的规模化生产,起草我国第一个催化式红外加热装备行业标准,完成了从0到1的突破,摆脱了对进口的依赖,目前已应用于工业烘干等领域,完成了10余个工程项目的建设。
本方向教授作为第一完成人的科研获奖一览表
2017 | 2016-2017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科研类成果一等奖 |
2021 |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
2013 | 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 |
2016 |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 |
2014 |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技术进步一等奖 |
2017 | 中国专利优秀奖 |
2009 | 第四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优秀项目奖 |
2019 |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奖——突出贡献奖 |
2013 |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19 | 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
2016 | 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
2005 | 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
2014 |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二等奖 |
2020 |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技术进步二等奖 |

